摘要:多项成果都表明中国重汽激活了科技创新的“源动力”,获得了新的科技腾飞之“翼”,坚定了迈向世界一流的科技事业道路上的步伐!
先看几组数据:
一,中国重汽第二届科技创新发展大会科技创新奖励金额总计高达2000万元,其中,“无忧换挡AMT系统开发”项目获2021年度科技进步特等奖,奖励500万元;“重型牵引列车超低风阻核心技术”项目获2021年度技术发明奖,奖励200万元;“汕德卡G系列车型开发及产业化”项目获2021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,奖励200万元。
二,中国重汽三年来研发投入累计达到80亿元,是过去10年研发投入的总和,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连续三年超过3%。研发大投入无上限,每年至少保持30%的增长,研发占比要达到4%以上;每年新增专利要达到1000件以上,其中发明专利占比力争达到50%。
三,中国重汽目前拥有研发人员2920人,未来3-5年,中国重汽要打造一支10000人的研发队伍,其中博士要达到1000人以上。
四,中国重汽重卡业务市场占有率提升幅度行业第一,销量排名行业第二;2021年下半年单月销量持续保持行业第一;连续17年位列中国重卡行业出口第一;中国重汽AMT产品销量近4万辆,行业第一……
“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,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。硬实力、软实力,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。”以上四组数据展现了中国重汽重视人才的人才观、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观,以及在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下,中国重汽取得的累累硕果。那么,作为行业“排头兵”“领头羊”“先行者”,中国重汽如何靠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疾驰呢?
双向促进,重汽为人才创造平台
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,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,中国重汽已成为中国重型汽车行业高端人才向往的最优平台。为什么这么说?从创新平台和激励机制两个方面来看。
中国重汽产品覆盖重、中、轻、客、特、智能驾驶、新能源全系列商用车,拥有整车、发动机、变速器、车桥、核心部件黄金产业链,是国内唯一国家级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研发平台极其广阔,所以,无论是中重卡类、轻卡类、特种车类、新能源类,还是软件开发类、信息化类等20余种科研岗位,这个千亿级商用车产业平台都能提供!
平台够大,投入够多,对科研人员就意味着是“梦想舞台”。中国重汽近两年试验设备投资超过10亿元,是过去20年投资总和的2倍。与此同时,科研人员一旦走进中国重汽的大门,成为重汽人,那么,像薪酬、科技创新项目奖励、企业福利、政府福利等等都是最基本的物资激励,这些在行业里是首屈一指的。尤其是按照项目成果对企业贡献度进行专项奖励,金额上不封顶!
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毫无疑问,中国重汽就是致力于重型卡车研究科研人员的伯乐。在这里,人才就是企业发展的智力引擎;在这里,科技创新引领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良禽择木,在重汽找到家的感觉
“聚八方英才而用”,发现、引进、使用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、应用型、技能型人才,是这几年中国重汽的发力方向。“良禽择木而栖”,各类人才在中国重汽解决了安家落户、子女入学等需求,找到了家的感觉。
往往尊重比待遇更重要。中国重汽在第二届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上,除表彰奖励两年来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和涌现出的科技标兵外,还首次聘任中国重汽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。“聘任科学家”堪称行业创举,“科学家”这份荣誉奖励恐怕是对科研人员最大的褒奖!
谁拥有了一流的创新人才,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。中国重汽努力营造出解放思想、大胆创新、鼓励探索、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氛围,多项务实举措构建出万马奔腾搞创新的最优生态体系。比如,导入虚拟产值考核理念,加快落地项目激励、前置激励,科技人员薪酬与科研成果无缝衔接,大贡献、大奖励;完善科研项目与节点进度强挂钩的激励机制,进一步拓宽科研人员晋升通道,对有突出成果的科研人员破格晋升;建立荣誉殿堂、研发功勋榜等荣誉激励体系,让科技英雄不断涌现,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,等等。
无论是“不争第一就是在混”的激情文化,还是“一天当两天半用”的效率文化,最根本的还是要人来干。只有人才工作和企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,企业的发展才能如虎添翼。多项成果都表明中国重汽激活了科技创新的“源动力”,获得了新的科技腾飞之“翼”,坚定了迈向世界一流的科技事业道路上的步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