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这两天,CCTV、新华社、央广网等国内多家重量级媒体纷纷将镜头对准了一辆东风商用车
这两天
CCTV、新华社、央广网等
国内多家重量级媒体
纷纷将镜头对准了
一辆东风商用车
港口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
刚刚,东风公司、中远海运、中国移动联合发布5G+无人驾驶赋能智慧港口示范项目建设成果
然而
在镜头看不到的地方
一支由39名东风商用车研发人组成的
敢打敢拼、迎难而上的先锋战队
正在忙碌地记录各项参数
为下一次优化做准备
在东风公司为5G智慧港口
提供一体化智慧物流解决方案
成功实践的背后
凝聚了东风商用车研发人的
担当和追求
“这是集团的战略项目,必须达成!我们使出了浑身解数,遇到什么问题立即解决,以最快速度去应对。”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先行商品开发部副部长李学兵说,道路是人走出来的,我们有一个目标和共同的奋斗精神。
2019年12月12日,该团队接受东风公司下达的开发任务,要求2个月内完成样车试制,并开展港口作业环境调试。
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上下快速反应,成立项目组,成员由电控、商品开发、底盘、先行商品开发、车身、试制、开发管理部等各部门研发骨干组成。
对厦门港口无人集卡作业场景进行现场调研后,技术团队在前期园区无人驾驶物流车平台的基础上,优化港口无人驾驶集卡项目,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了底盘系统、智能系统和上装的技术方案设计与试制。
码头是一个半封闭的场景,对车辆移动定位精度要求极高。对于无人驾驶集装箱运输卡车来说,来自工程作业人员和港机设备的外界干扰,加大了项目实施的难度。
港口内金属材质的集装箱等大型设备对车辆搭载的GPS信号干扰很大。于是,团队在定位技术路线上,采用了视觉和激光雷达感知融合定位、GPS惯导高精度定位等多种技术结合的方式,以实现车辆定位控制精度达到5cm以内。
该款卡车主要搭载了4个激光雷达、4个摄像头和24个超声波雷达等传感器,让车辆能够360度感知周围的环境信息。李学兵介绍,后续还将对无人集卡定位等技术继续优化,结合车路协同和5G通信技术解决港口大风、暴雨等恶劣环境对定位精度的影响。
该项目是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开发的首款无驾驶室车型。车辆没有仪表,数据信息如何显示?集装箱落装时如何实现箱体的准确导向?车辆开发中的安全怎么保证?
针对这些新问题,各部门充分发挥“探路者”的创新敢为精神。
面对没有驾驶室,也没有操纵转向设备,整车无法开动进行调试的问题。
“团队和试制部门一起想了很多办法,最终决定在货运平台上搭建一个带安全带的临时驾驶位,把调试员固定在座位上。”李学兵说,这也许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,但却是眼下最高效的办法。
最终,技术团队顺利完成了对车辆控制系统、感知设备的调试和标定工作。
1月20日,车辆送达厦门港口,保障团队跟车一同抵达现场,完成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,也是最重要的环节——现场调试。
项目团队成员兵分两路,一路在武汉进行技术支持,一路在现场同步调试,两支研发团队用视频、远程会议随时连线指导,无缝对接。
全速前进、不曾休息,他们将现场技术难题一一解决,向最后关卡突进。
当用户在厦门港口找不到充电桩时,团队迅速协调解决;当某一个部件需要紧急更换时,团队第一时间从十堰“人肉”带到现场。
现场调试不分昼夜,无论暴晒和大雨,只要港口有调试窗口,团队就抓紧利用好每一分钟,一切努力都在为成功演示做准备。“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,就看有没有多想办法!”这是项目团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
当前,东风商用车已经完成了5G智慧港口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的全流程作业验证,同时和中远海运、中国移动发布了企业联合标准。
下阶段,东风商用车将对无人集卡平台核心技术进行更深入地研究,并牵头制定无人集卡行业标准。
同时,基于该项目,将相关技术扩展应用到其他智能运行场景中,打造东风商用车智能网联生态圈。